鼓浪屿分会场 | 聊聊地方、地文和地气
11月3日,2024厦门城市设计周在鼓浪屿分会场迎来了“遗存改造与城市复兴”大师班暨小而美社区计划启动仪式,聚焦于城市更新、建筑改造、内容生产、公共艺术等话题,最终落脚在鼓浪屿的语境中。作为本次设计周“七日谈”系列学术分享会重要活动之一,本场分享邀请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 王辉、著名当代艺术家 陈文令、知名艺术家 文那三位嘉宾,一同探讨如何通过创新力量推动城乡更新,为地方发展注入新活力。
个体实践
地方、地文和地气
大师班上,王辉首先分享了 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的设计改造思路。他认为,建筑作为平台,其价值核心在于通过设计挖掘并激发其内容的深层意义。在鼓浪屿美院改造过程中,王辉带领团队因地制宜,不仅修补景观、完善功能,更针对地形与功能缺陷创新改造,通过戏剧性与仪式感的场景折叠设计,激活区域联系,形成友好型布局。
在王辉看来,设计是文化创意的展现,能激发对地方问题的深入思考,并在不同环境中灵活应对。在 山西运城的实践中,如广仁王庙、西侯度遗址与永乐宫的更新,其团队运用当代设计与艺术手法,重新挖掘并呈现历史景观的文化价值。王辉认为,当代设计与艺术的介入,能让历史景观的文化底蕴生动展现,让当代人不仅感受到这些 文化遗产的魅力,还能在生活中使用、享受这些资源。
🔼西侯度遗址“一线天”
著名当代艺术家、雕塑家陈文令,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,讲述了在福建安溪家乡持续进行的“ 金谷溪岸”乡村公园建设背后的故事。“艺术家很多时候都是撞出一条路来!”陈文令在家乡母亲河——金谷溪两岸“ 就地取材”,采用中国古代园林叠山造园的营造方式,以无图纸的形式建起了一个亲水亲绿亲人的公益性艺术公园。
对于金谷溪岸艺术公园意外成为“网红”一事,陈文令表示,很多偶然性的发现往往比刻意营造更富魔力。他强调,在农村做更新,一定不能抛弃农村的特色,对于居民来说,他们要的是那份 情感和记忆。
艺术家文那也带来了她在泉州晋江的壁画及雕塑作品 《藏海厝》的创作心得。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语言,为梧林古村落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,展现了艺术在地方复兴中的重要作用。
作为一名来自北方的艺术家,文那初到泉州,便被与北方迥然相异但又扎根在市井中的地方文化所触动,创作的灵感喷薄而出。从在地文化之中汲取养分,并原创系列 墙绘作品之后,文那又在泉州梧林古村落生活工作了四年,根据当地风俗人情创造新的壁画及雕塑形象,传递地方故事,也呵护着闽南地区人民一直以来的心灵寄托。这些作品藏身于传统古民居“藏海厝”,这个空间充满移民和海洋的故事。文那希望通过壁画、雕像等艺术形式,让隐秘的一片海洋再次闪耀。
鼓浪对话
如何重回核心价值?
对话环节,都市实践总经理 李雅丽与王辉、陈文令、文那围绕如何让鼓浪屿重回核心价值、重新建构起长期而有生命力的社群文化展开了讨论。
提问:鼓浪屿是一个人文积淀很深的旅游景区,但近些年仿佛也在逐渐被其他网红景点所取代,是否有一些设计手法能够回应鼓浪屿现在面临的问题?另外,如何让鼓浪屿重回“国际社区”,建立真正的有生命力的“社群”?
王辉:绝大部分网红景点就像“流星”,寿命很短。我愿称鼓浪屿这样有一套发展体系的、有深度内容的景点为“恒星”。我们不能因为一场流星雨的璀璨,而对恒星感到失望。据我所知,现在学界、业界还有一大批人在关注鼓浪屿,它仍然是有价值的。
李雅丽:作为一名鼓浪屿人,二十年后又上岛的那一刻,我感受到这里比从前更加便捷。这种便捷是我们不能忽视的进步。但确实,我们应该关注“传承”这件事,这种义务要分担到每一个鼓浪屿人、关注鼓浪屿的人。我们既要生活,也要艺术。
文那:海洋、琴声和洋楼是我对厦门鼓浪屿的想象。当我来到鼓浪屿,就恰好印证了这种想象。这里的生活方式和“陆上的人”大有不同,这种特别,一定会持续吸引人们到来。
陈文令:我反感那种追求表面繁荣的城市,也不想鼓浪屿被资本意志包裹着前进。缺乏深刻性是时代普遍存在的症候。
此外,活动现场还举行了 小而美社区计划2024启动仪式。该计划由鹭潮•鼓浪屿美院发起,旨在通过设计力量和艺术力量为 社区、街道、商铺等带来改变。
值得一提的是,11月1日至7日厦门城市设计周活动举办期间,鼓浪屿美院将同时呈现“时间的褶影:从彼时到此刻——鹭潮·鼓浪屿美院 建筑更新展”“老灵魂——邱志杰个展暨公共艺术城市植入计划”“复刻鼓浪屿·寻砖鼓浪屿” 三场展览。
此外,2024厦门城市设计周还将在各平行会场举办设计周影像放映计划、全球建筑大师论坛等热点活动,敬请持续关注。
🔼包含所有可报名活动报名入口
了解更多
厦门城市设计周活动相关信息
请持续关注
“厦门城市设计周”
官方微信及官方视频号
来源:厦门城市设计周
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
厦门晚报社
联合出品
王辉鼓浪屿美院陈文令厦门鼓浪屿发布于:北京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气膜冰雪项目:推动冰雪运动发展的新纪元—轻空间